晨霧未散時,我踩著露水經過其他連隊的秧池。薄霧像揉皺的紗,輕輕籠著青灰色的秧盤。
田頭的秧池里,老農們早已躬身勞作了。田埂上,生產區主任帶著幾個大隊的隊長在前面討論著今年的育秧計劃。站在田頭,聽著隊長們在激烈地討論,又隨隊長去墾二隊參觀了新的自走式擺盤播種覆土一體機,此次參觀可以說讓我耳目一新。
在參觀現場,看到新機器新技術的引進,可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,減輕工作強度時,我不禁贊嘆,科技就是生產力,不僅解放了雙手,更降低了田間的管理用工,讓現代的農業從業人員種田更加輕松起來。
看著機器平穩地駛過秧池,精準地完成擺盤、播種、覆土等一系列動作,恍然驚覺,來到淮海農場的這半載光陰里,竟還未曾親手托起過一粒稻種的生命。而那些在辦公室里反復修改的育秧方案,此刻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。
從品種布局到秧池規劃,從浸種催芽到擺盤覆土。當文字計劃從紙面跌落進泥土,那些抽象的字符突然有了骨骼與呼吸。“種子是有記憶的,它們記得每一滴雨水的溫度,記得每一縷陽光的角度。”此刻,這些記憶正在濕潤的泥土中蘇醒。
我蹲在秧池邊,抓起一把營養土,涼絲絲的觸感從手心傳來。回想起書本上的“精細管理”,原是這般帶著泥土腥氣的具象。才明白秧盤如鏡面的平整,需要手腕與泥土千百次的對話。那些看似簡單的播種密度,在田間成了需要俯身丈量的星辰,多一捧種子會擠占陽光,少一捧又辜負了春暉。這一項項繁雜的工作都是為了育好秧,古話說得好“秧好半年稻”,在廣袤的田野上,這句農諺流傳了千年。當第一縷春風拂過秧池,農人們便開始了與土地最精細的對話——育秧,向來是春耕備耕的重中之重,承載著豐收的希望。
當夕陽把秧田染成金箔,我褲腳的泥點已凝結成琥珀,秧盤終于全部碼進秧池,塑料膜在春風里噼啪作響。那些曾以為冰冷的農諺,此刻都浸著體溫;那些看似枯燥的重復,原是農人與土地最鄭重其事的締約。當親身用雙腳丈量過這片土地,書本里的知識終于不再是飄在云端的霧,而是化作滲入泥土的雨,伴隨著秧苗茁壯成長。